top of page

歷史沿革

「萬華林宅」由林氏家族所建,目前知道有紀錄在艋舺發展之林家第一代是林細保,父林難伯,母林氏好。細保出生於清道光26 年(1846,日本弘化3年),初居於台北廳大加納堡艋舺後菜園街第七十三番戶(今中興橋下來的康定路附近),後於明治44年(1911)9月6日去世。戶長由長子紅麻繼承,戶籍則於昭和6年(1931)才由後菜園街搬至綠町。

 

林氏家族家非富商名人出身,來台初期種菜維生,是十分清苦的家庭。林細保與賢妻陳氏春,育有四子:林紅麻、林惡水、林遍金、林金水,紅麻生於清光緒10年(1884),是苦力出身,後為泥水匠師;其弟林惡水(生於明治20年)經營之「林惡水商行」在日治時期從事對日之進出口貿易,為興盛一時之蔬果批發商,其餘的兩兄弟林遍金、林金水皆幫助林惡水共同經營蔬果批發的工作。

 

由於日治時期各道路交通仍然不便,艋舺車站在大正7年(1918)竣工通車之後,台北的物資都是靠火車在運送,全台北市之民生日用品、百貨、蔬果,多由中南部用火車運送至萬華車站卸下。日治時期綠町地區有此地利之便,因此多以大賣店居多,艋舺地區因靠近火車站的關係,在當時成為台北民生物資的集散區。林家有鑑於此,便在昭和6年(1931),於艋舺車站附近購買當時地籍為綠町三丁目一二八番號及週遭之土地。林家原本就為殷實之菜農,勤奮努力,加上乘著地利之便,生意因此而越做越大。

 

林家所經營之「林惡水商行」主要的業務有三項:一、日本、台灣特有蔬菜水果的進出口,包含代理中南部的蔬呆買賣,成為台灣蔬呆貿易代理商;二、將蔬果送入中央卸貨市場(現今西寧市場)拍賣,作為中盤商,其餘留一小部份自己在公設西門町食料品小賣市場零售;三、由於與公部門之良好關係,因此取得為總督府、鐵路局、台北市役所、專賣局等單位之蔬果特約供應商。從昭和8年(1933)起在公設西門町食料品小賣市場有攤位之後,零售生意漸漸步上軌道,接著在昭和9年(1934),進入台北市中央卸賣市場,經營拍賣蔬果的工作,加上批發的代理,生意應接不暇,在日治時期儼然成為艋舺地方之大戶,因此興建萬華林宅。

林宅這塊土地在未蓋房子之前,是切割大理石的工廠,昭和年間(1930年代),為了蓋房子,林家在現今大理街購買土地與當地人作為交換,請他們搬離。當時購地時,不論在地點的選擇、都市定位上都是經過審慎考慮的:1.日治時期之綠町地區,算是商業發展較晚期的,建築物不多,能取得較大之土地,而適合蔬果之批發生意;2.臨近艋舺龍山寺,龍山寺始建於清乾隆3年(1738),供奉觀世音菩薩,為艋舺地區最早之寺廟,香火鼎盛,有助於商業之發展;3 .艋舺車站在大正7年(1918)竣工通車,早於林家購地之前,因此方便運輸批發。

 

林宅興建之前,日本政府公告市區改正計畫,林家因為考慮預定將於昭和20年(1945)左右實施之都市計畫,會因西園大橋之開闢而將林宅分為東西兩段,因此決定順應計畫道路來興建林宅,以避免造成日後必須拆房子的命運。林家遂將林宅之正面朝向都市計畫道路,平面並因而呈斜梯形狀,在當時看來,卻形成林宅之正向入口朝向街廓內側的奇特現象。

 

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基本上依據日治時期之都市計畫觀念,林宅因早就考慮到未來新闢的道路,至今終於正面面向大道,又因為目前306巷的部分原本為西園大橋,後來西園橋拆除改為西園路一段,原本鐵路的部分因為鐵路地下化而成為艋舺大道,使得林宅三面臨路,更引人注目。在林家最興盛之時曾約有50人左右住在此棟建築物內,可以想見當時林宅人聲鼎沸的情景。

以上文字摘錄自 王惠君台北市市定古蹟萬華林宅調查研究》‧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bottom of page